第(2/3)页 朱靖垣知道互联网在未来的潜力有多大,那甚至有机会成为另外一个虚拟的世界。 朱靖垣不希望未来的大明互联网世界变成自己前世的那种状态。 所以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互联网规则的制定。 不过朱靖垣不算是专业人员,对具体的技术细节并不擅长,只是在方向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比如说对于最基础的网络地址的管理和分配系统。 任何一台或者网络设备,要加入“大明计算机器与数据互联线路网”,就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设备的标识。 让其他计算机知道它的身份,能够与它连接和交换信息。 相当于计算机的身份证号。 朱靖垣前世的ipv4地址,长期以来都是不完全固定的,甚至越来越接近于完全不固定的。 朱靖垣现在直接要求互联网部门,要将大明的网络地址设置成固定且唯一的。 任何一个设备都有且只有一个固定地址,且与拥有者的身份绑定。 同时,在技术和环境成熟之后,为所有大明人预先分配一个固定网络地址,在他需要办理网络服务的时候启用。 如果未来有需要或者有能力去实现的话,可以尝试将这个固定网络地址编号与多种社会信息同步。 例如统一的社会身份信用编号,以及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险和银行账户,甚至是未来可能有的专属移动通讯号码,乃至各种常用的社交平台的账号…… 让一个号码跟随一个人一辈子,在整个社会上所有需要号码的地方,都统一使用同一串号码。 这就要求这个地址库的容量要足够大。 ipv4地址不固定或者无法固定,主要原因就是最初规划的容量太小了。 ipv4的的地址长度是四个字节,也就是四组八位的二进制数。 用户在电脑上看到的192:168:0:255的格式,实际上是将二进制数翻译成十进制之后的结果。 每一组的范围都是00000000到11111111,翻译成十进制就是0到255,总共256个数,也就是2的8次幂。 四组八位二进制数的总容量就是2的32次幂,地址总数是42亿出头。 这个数字,正好跟32位处理器的内存寻址范围一样,4g内存换算成字节也同样是42亿。 七八十年代制定ip地址标准的时候,计算机还是非常珍惜的东西。 需要使用ip地址与其他设备在网络上了连接的设备也非常稀少。 当时主要是给美利坚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大学和实验室等机构使用的。 当时的人根本想象不到,人类会使有几十甚至几百亿个连接网络的设备。 更加想象不到,未来一个人就可能拥有好几台网络设备。 也基本都没有想到,这个美利坚计算资源互联网络变成了世界网。 结果总共四十多亿个地址只用了二十多年就捉襟见肘了。 现在大明的半导体和互联网人员,同样有着非常类似的心态和想法。 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计算机和网络地址这种东西,肯定是有专业需求的机构才用的到。 朱靖垣当初故意问过汪莱,要尽可能留足数量级上的余量,应该设置多大的地址范围,结果汪莱的回答是使用两个字卦的长度。 大明一个字卦是十六个二进制数,容量是2的16次幂,也就是65536个。 两个字卦的容量就是2的32次幂,正好和跟ipv4一样了。 所以朱靖垣当时就给了明确要求,网络地址长度要再加两个字卦,要和ipv4一样是四节。 四个十六位二进制数,总容量就是2的64次幂,约合184467440737亿,或者换算成1844京的规模。 同样也正好与64位处理器的内存寻址范围相同。 容量是ipv4容量的42亿倍。 就算是大明将来有一千亿人口,每个人分配一亿个固定网络地址,也还有八百多亿余量干别的。 不过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给每个人一亿个网络地址。 大明的网络地址是四组十六位二进制数,将其中的前三组作为联网的账户的地址,最后一组作为账户下的私有设备地址就够用了。 这样就有总计281万亿个联网账户容量,每个账户下有65536个私有地址容量,全部都是公网地址。 这个分配参考了朱靖垣前世的ipv6标准。 ipv6总共有八组十六位二进制数,总编号容量是2的128次幂。 不过其中只有一半,也就是64位是账户地址。 剩余64位是私有地址,其中又有48位是硬件物理地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