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当然,这是朱靖垣带着前世的观点,以前世标准去看待这款新处理的结果。 这个世界的微处理器刚刚形成,微处理器的应用都还没有铺开。 微处理器的指令集应该如何设计,目前也是没有形成能够让所有人信服的公论。 也没有以复杂和精简的方式区分处理器指令集类型的习惯。 不过,在朱靖垣的记忆中,自己所了解的处理器指令集发展上,似乎出现了不同指令集互相借鉴的情况。 intel和amd理论上都是复杂指令集,但是他们很早就开始借鉴risc的思路。 理论上应该属于简单指令集的arm体系,也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复杂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arm的指令标准长度都可能要守不住了。 大明现在是以功能为导向,不明确追求某个方向上的极限,摸索着构建自己的指令集体系,似乎是殊途同归了。 所以朱靖垣也就没有对处理器开发做出直接干涉。 排在微处理器之后入库的芯片,是采用相同工艺的账表芯片,也就是朱靖垣前世熟悉的dram内存。 在目前的计算机发展阶段,账表芯片重要程度远比后世要高。 intel其实就是做内存起家的。 大明负责生产账表芯片的工厂,在大公五年完成了六万六千五百三十六字账表芯片的量产。 按照1024进制折算一下就是64k。 不过前世一个字节是八个比特,大明一个字卦是十六爻数,这个64k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128k。 账表芯片后面,是小型化的“数据仓库”,也就是缩小后的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基本上是纯机械结构,是比较吃工业生产精度的产品,现在的大明在这方面有优势。 工部按照朱靖垣的提醒,设计了采用飞机机翼原理的飞行磁头,大幅度缩小了单位容量的硬盘体型和重量。 保险柜纳米大的硬盘的最大容量,已经可以做到一亿两千万字以上了,也就是128m。 不过设计的个人微芯片小型个人计算机体型尺寸有限,暂时只装了一块一千六百七十七万字的硬盘,相当于16m。 硬盘后面是显示器、机箱、主板、键盘、鼠标等配套设备。 以及将他们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设备,微芯片个人小型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的介绍,被汪莱交给了朱迪钚。 在社稷库内部,专门存放和展示微芯片计算机设备的大厅,摆放计算机的平台旁边。 朱靖垣面带微笑,看着自己的儿子打开了机箱侧板,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的介绍计算机的情况。 这个主机箱的设计,朱靖垣提过几个简单的提示或者说要求。 最终的机箱的成品,或者说是这个计算机的主机外形,与后世比较大的全塔机箱非常类似。 外面看上去都是一个立起来的长方体铁盒子。 但是这个机箱内部的结构,却跟朱靖垣前世的主机有很明显的区别。 朱靖垣前世典型电脑机箱,最初是按照卧倒放置的方式设计的。 机箱里面的主板躺在底面上,其他功能版垂直插在主板上,整个体系的受力情况是非常稳定的。 同时卧倒的机箱上面,正好可以摆放巨大的显像管显示器。 但是液晶显示器普及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容忍卧倒的机箱单独占用巨大的桌面空间了。 所以很多厂商理所当然的把机箱立起来了,放在桌子边沿或者是桌子下面。 这个做法刚开始没有什么问题,早期的显示卡和散热器等外挂设备,重量都是相对较比较轻的。 就算是侧挂在主板上,也不会对主板造成什么影响。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处理器和显卡的功率不断飙升,散热器和显卡重量也随之不断增加。 后来甚至出现了显卡和散热器都比主板还要大的情况。 于是就出现了主板被显卡和散热器拉弯的情况。 还有显卡自己的重量把自己的电路板压弯的情况。 由于个人电脑的存量过于巨大,相关产业的规模也是异常的庞大,涉及到了无数的配件厂商。 沿用了数十年的电脑机箱结构始终没有更新过。 朱靖垣预料到了这种令人无语的结果,从一开始就要求把机箱设计成立起来的。 同时还不准主板也立起来,要继续平放在机箱内部。 于是主机板就成了窄而长的样式,机箱内部被设计成了上中下三层的楼房形式。 最上面一层安装前后躺平的主机板,主机板上竖直安装处理器、账表芯片、显示芯片等功能芯片和插板。 以后显卡变大了,处理器散热器变大了,继续保持默认竖装的方式,能僵持他们变形的可能。 中间层目前全部是硬盘层,是占据了整个主机最大重量比例的部分。 最下层是安装电源和其他功能的空间。 由于目前各种零件的制作工艺都比较低,特别是硬盘的规模异常庞大。 整个机箱的高度达到了一米,前后宽度达到了八十厘米,整体侧向厚度也有三十二厘米。 这比朱靖垣前世的全塔机箱都要大很多。 不过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这个机箱的尺寸应该也能同步缩小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