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方逐溪来到基因实验室,那群研究生们就围了过来,向他介绍最新的成果。 此前方逐溪曾经方向性地提示他们可以通过超高频光波发生器干扰引导生物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并没有具体告诉他们要在哪个频率,主要针对哪个部分的基因。 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所以其信息是极多的。 目前人类对基因的认知还是比较除级,还没能够准确判断那部分dna片段控制哪些功能,如果方逐溪不是由系统孵化的科技准确知道用什么频率光波对基因进行干扰引导,光是找出控制人类身体素质和极限寿命的基因片段就可能要耗费一生的时间。 所以,方逐溪虽然告诉了那群研究生方法,让他们自行研究,压根就没指望他们能真正的做出什么成绩来。 或许是运气比较好,这些研究生们利用白鼠进行实验,偶然间发现用某个超高频光波照射后真的发生了基因突变,而这种突变使白鼠身体的脂肪含量明显降低了。 原本他们以为是白鼠生病变瘦了,后来才发现不是,经过那种超高频光波长时间照射后的白鼠都会变得很瘦。 经过基因测序,发现它们的基因果然有某段dna序列果然发生了突变!很明显,他们从基因层面改变了白鼠的身体脂肪含量,发生基因突变后,就算这白鼠吃再多的东西都不会有明显的肥胖迹象。 对于动物来说,这种突变是很糟糕的,如果是野生动物发生这种基因突变,那它会熬不过冬天,因为它们的身体失去了将能量变成脂肪储存起来的能力。 而对人类来说,这种基因突变却很有可能成为非常有用的基因突变,因为现代人类大部分已经摆脱了食物贵乏的外部条件,转而追求身体瘦削苗条为美,那么这种基因突变就变得很有用了。 其实学界早有定论,人类的肥胖,特别是病态的肥胖,原因是在基因中就存在的。 有的人肥胖基因不凸显,怎么吃都不会肥,有的人肥胖基因凸显,喝水都会肥,这种肥胖基因凸显的人如果保持每天大量运动消耗能量,还可以维持正常身材,一旦减少了运动消耗,马上就会变得非常胖。 说起来这种肥胖基因也是远古时候人类就留存下来,在那时候,这种基因才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优良基因。 在远古时代,人类靠打猎为生,缺乏食物保障,有时候打到猎物就可以吃顿饱的,有时候连续几天也没有猎物,那就得饿肚子。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环境中,如果拥有肥胖基因,就能够将更多的能量转换为脂肪储存起来,当没有食物的时候可以消耗脂肪释放能量维持一段时间生命。 所以古代瘦弱者会比肥胖者更容易被环境淘汰,毕竟以前的条件就算是肥胖者也只是相对而言,除了不愁吃喝的贵族大部分不会有现代人这么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 如果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胖子比瘦子适应环境更有优势。 当然,到了现代时候,由于人类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已经不愁吃喝了,转而关注外貌,灵活矫健的瘦子比笨拙胖子更受欢迎,人类开始关注减肥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来了。 叶宽是这群研究生中的佼佼者,研究生们由他作为代表向方逐溪汇报成果。 “在发现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基因减肥方法后,我们又作了一组对比实验。”叶宽带着方逐溪来到实验室中饲养实验小白鼠的地方。 这两个笼子里面的小白鼠是同一批饲养的,为了更明显看到实验效果,在试验前我们对两组小白鼠都进行了高营养的培育,都养得很肥硕。 方逐溪仔细看了看,左边笼子里的那组小白鼠肥腻极了,全身像是吹胀的气球,肉鼓起来连一双小眼睛都几乎看不到了,右边笼子的小白鼠却廋了许多,比起平常一般用的小白鼠都要瘦,更不用和左边那组比了。 叶宽解释道:“这两组小白鼠都是用同样份量、同样方法的食料喂养的,不同的是,右边这组小白鼠经过特定的超高频光波发生器照射,然后它们食欲开始下降,虽然喂养的依然是它们喜欢的东西,但食量却变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没有经过照射的左边那组白鼠则依然保持着高食量。” “随后我们发现,右边这组经过照射的小白鼠运动量开始大增,也非常活跃,消耗的能量多了,但食量却没有上升,还是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反正左边的这组没有经过照射,显得非常安逸,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又吃。” “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育,结果就变成现在这样子了,左边的这组没有经过超高频光波照射的小白鼠在超量营养饲养下,变的非常肥胖,右边这组经过照射的小白鼠在同样的超量营养饲养下,变得非常瘦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