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万岁-《海上升明帝》
第(1/3)页
皇帝回来了。
皇帝车驾所到之处,沿途府县百姓纷纷迎接。
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提前几天就开始在路边等候迎接,就算地方官府通知大家说皇帝要几天后才到,可大家也不愿意就此离去,就守在路边不走,那场面比秋收后的乡饮酒礼时还热闹。
朱老三原打算第二天一早带家人们去普集镇外官道上迎接,结果朱四中午就来跟他说,现在镇子里的人已经开始到路边去占位置了,别的保甲村子也都开始出门,他风风火火的敲锣,动员大家也赶紧出门。
于是老三便和其它牌长们赶紧挨家动员自己牌下的十来户人家,让大家换上干净衣服出门。
老三还特意把自己牌长的牌子挂在脖子上,他家大门口就钉着一块牌子,是他们牌十户人家的基本信息,和他脖子上挂的一样,他还有一块红袖章,今天也戴了起来,上面还有牌长两字,另外他的帽子上还跟军士一样,也有一面小红旗,上面也是牌长二字。
举着普集镇普集南保朱家堡甲第一牌的旗子,老三感觉精神焕发,整个堡子比过年都热闹,全村老少都来到晒场,个个换上干净新衣,有些还在头上簪了布花。
老三的三个儿子都是堡子里民兵队的,此时也换上了民兵队服,个个手持丈八长矛,精神抖擞。
村小学的三个老师也都换上了干净的青色长衫,三位夫子平时也是深得村民们尊重的角色,村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商议,必然要请夫子来的。三位夫子里年老的原是本村秀才,原来也是一边备考举人一边开馆授学,后来公费去西安师范学院进修了两年,回来后成了公派的朱家堡公立小学的校长。
他下面有两位老师,一个是中年的朱老师,也是本地人,原来是童生,秀才也没考上,现在是小学的民办教师,没有编制,但有工资,这也是弥补如今新式教员的不足。
另一位是一个年轻的老师,是从咸阳师范毕业的,他这个师范跟西安师范不同,西安师范属于高等院校,而他的属于中等,现在只要有小学毕业证的,或是童生,都可以参加招生考试,录取后三年教育,出来后分配到小学教书。
这位年轻老师姓刘,也是关中人,是渭北的泾阳人,算是绍天朝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接受了完整的小学教育,然后两年师范,今年其实是他师范的第三年,开始下放实行,到农村的小学校里实习一年。
不仅直接面对乡村学生,还要完成一些调查任务,比如调查实行所在学校周边农村的实际情况人丁户口田亩山林水库矿产工坊集市街铺,百姓实际税赋劳役负担、拥有田地多少、个租负担,甚至是婚嫁负担等,甚至是要堪察绘制一副所在地方的地图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实行任务。
这一年实习表现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他们最后的毕业打分,以及最终分配等等。
做为隔壁县的关中人,小刘老师在这里还是很适应的,他们三个老师要教许多学生,他还要在授课之余,还走村窜户的摸查调研,还要上山下河的绘制地图,甚至把本地的风俗人情以及历史等记录整理下来。
对于今天村里要去迎接圣人这件大事,他也非常激动,年轻人总是心怀满腔热血,尤其是他们这些新一代人,他的父母当年是关中大饥荒的流民,后来母亲饿死,父亲加入了农民军,再后来被官军俘虏,又成了官兵,再后来加入了绍天朝北伐军,才算正式安定下来,他的童年是饥饿和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后来父亲成了绍天朝的士兵,他也在后方的军属营里安顿下来。
虽然一年到头见不到父亲几年,可却不用颠沛流离饿肚子,一大群年纪相彷的少年们在一起生活学习,慢慢长大,等到朝廷收复中原,打回关中后,父亲与许多关中籍的官兵一起调回老家,他也跟着回关中,然后考上咸阳师范读书。
他的经历,让他对绍天朝,对绍天皇帝,与其它小伙伴们一样,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崇拜。
今天村民们要去迎皇帝,他也是非常卖力,早早的开始把一百多个学生集合起来。
保旗甲旗牌旗,村旗校旗班级旗。
民兵旗。
一面面红旗招展。
村民们都换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哪怕是打着补丁,那也一定是干干净净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股兴奋之色,每个人也都放下了手头的活计,甚至自发的拿出了不少东西来准备敬献皇帝。
猪羊鸡鸭鹅蛋,肉干鱼干甚至是新鲜的蔬菜,还有粮食。
都是自发的,没有规定谁要出多少,各自随意,朱四和老三他们这些村中富户有的还牵了羊有的捉了猪。
甲长朱四跟朱校长还有民兵队长朱勇以及牌长老三等指挥张罗着,用了快一个时辰,总算把队伍都理好了。
随着朱四激昂的一挥手,村里的吹鼓队立马吹起喇叭打起锣鼓,好像接亲送嫁一要欢快的奏乐,村里小二百户人,一千多老少便举着红旗一起往镇上去。
出村没多久,就碰到隔壁洪家寨的队伍,他们也是吹吹打打的好不热闹,两边带队的甲长牌长等打了个招呼,然后分开段距离继续前行,不少村民还跟洪寨里的亲戚远远打着招呼,还有人来回窜,民兵队努力的吆喝维持秩序。
田野里,一个个村庄寨堡的村民,都在往外赶,村村都是高举红旗,肩挑背扛着许多物资。
甚至有甲长牌长们见面相互攀比谁的村子东西好。
等到了官道大路上,早有来的早的百姓占据了路边好位置,朱三只好带着村民往远处找空位,一口气走了十余里才找到空位。
他们刚停下,就还有队伍源源不断的也赶了过来,道路两边的百姓越来越多,不断往远处延伸。
朱四和老三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村民整齐的排好队伍,接下来便是等待,等待也并不是无聊的,难得这样聚一起闲聊,无比的热闹,甚至有那些社牛直接扯起嗓子唱起了秦腔。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