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俯瞰巴黎-《巴黎圣母院》


    第(2/3)页

    上面介绍完了巴黎的街道分部状况,现在再来介绍一下巴黎城区建筑的总体轮廓。那么,1482年的巴黎城究竟有着怎样的面目呢?

    沿着圣母院的黑暗楼梯上到顶层,由上而下纵向来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耸立在城区半空中冒着黑烟的烟囱、杂乱无章的屋顶、钟楼和塔尖,除此之外就是桥梁和广场。这些高矮不一、大小不一的事物位于巴黎的各个角落,因此整个巴黎城看起来是那么的拥挤不堪。还有那石墙、尖角屋顶、悬空小塔、十一世纪的石头金字塔、十五世纪的石板方碑、城堡主楼那光秃秃的圆形塔以及教堂的方形塔,它们是大,是小,是新,是旧,都可以一眼看出来,让人眼花缭乱。不过,为了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一切,我们就分层次来介绍一番,从比较大的重要建筑群开始。

    先来说内城,按照索尔瓦的叫法,这里称为“城岛”。以前有这样几句概括内城的话:“城岛就像一只大船在塞纳河中央的顺流方向,由于陷入泥沙而搁浅。”15世纪,这艘大船以五座桥梁为缆绳,系泊于两岸之间。这种船状城岛,自然引起了纹章学家的兴趣,因为古巴黎的城徽上面就是船形的图章。依照这个船的形状来图解巴黎内城,首先它的船尾朝东,船头朝西。船头是圣小教堂的圆形铅皮屋顶,屋顶上面有一个形状尖尖的钟楼,这座尖塔钟楼看上去非同一般,它的造型大胆,雕刻精美,做工也很细腻,圆锥体周遭的雕刻也是纷繁复杂,透过尖端的缝隙可以直接看到天空,真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圣母院的门前有三条街道,它们一起汇入古老房屋林立的广场。广场南侧矗立着一家年久失修的医院,而广场的左边、右边、东边、西边耸立着21座教堂的钟楼,它们分别建于不同的年代,风格特征也是不同,比如,圣德尼教堂是罗曼式的钟楼,圣彼得教堂和圣朗德里教堂是尖钟形钟楼,这些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巴黎圣母院的后面,是哥特式的修士庭院,南面是半罗曼式的主教府邸。再往四周看,是各式的居屋建筑,互相排列得密密实实。值得一提的是,圣小教堂右边,面向北方,正是司法宫塔群的所在地。内城的最西面是一个小小的御花园,花园里绿树荫翳,鲜花簇簇,宜人雅致。至于塞纳河,从圣母院钟楼上面俯瞰,根本看不清它的全貌,只能看见它两端的水面,河的主体已经被桥梁覆盖,而桥上却是布满了房子。

    现在顺着桥梁去看一下左岸的城区,那就是大学城。进入大学城,首先看见的是小塔,就是前面说过的“巴黎四塔”之一,因为它的外形又矮又胖,故称之为“小塔”。小塔的一端就是小桥的起始点了。从东往西远眺,可以一直从小塔看到纳勒塔。这可是一个很远的距离,在区域中布满了房屋,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一带是居民居住的主要场所,很多杂乱无章的细小街道穿插于这些房屋之间,这些狭长无序的街道使整个街区都失去了规则。有时突然出现的街口把房子一劈为二,正因为这样,庭院、花园、立体建筑和一些公馆的厢房,便夹杂在许多房子中间,就像是尊贵的老爷太太们跻身于平民百姓之间。而且这样的公馆数量还不少,沿着河岸这样的公馆有五六个。洛林公馆,它和贝尔纳修道院一起毗邻小塔,除此之外,还有内斯尔公馆等。

    大学城以年轻气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为主,因此它要比内城有朝气得多。也正因为这样,整个大学城从早到晚都充斥着大学生们的喧闹声。不管哪里发生一些小事,只要是传到了这里,都会被这些学生吵得沸沸扬扬,所以内城的主教大人都对此地非常不满。为了压制学生们的嚣张气焰,也曾抓捕过几个学生,杀鸡儆猴,可这不但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且学生们比以前更加放肆,更加激进了。这里不光有大学生的喧闹,还有洗衣妇女在这里大声的歌唱,她们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打闹嬉戏,这样的一道美丽景观也不失为大学城的特色之一。

    大学城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没有割裂的整体,相当完整和统一。那数不清的屋顶,几乎都是一样的建筑特色:有棱有角、厚实密集,它们的质地都是一样,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大学城要比内城整齐得多。也正因为建筑统一的原因,所以即使街道依旧杂乱狭窄,也不会太过影响城区的整体面貌。大学城里面的四十二所学校,分部均匀,遍布城区的各大角落,这些美丽建筑有趣的屋顶,与其他建筑的形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只是一些几何图形的平方或立方乘积罢了,除了大小有一些差别外,再无其他。因此,这种多样化并没有影响到整体,它们在丰富了整体之余,还不显累赘,这才是最难得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官邸,漂亮壮观,比如:纳维尔公馆、罗马公馆、兰斯公馆,只可惜这三座公馆现如今已经找不到了,不过,值得庆幸和欣慰的是,克吕尼公馆还保存至今。但是几年前,一个愚蠢的笨蛋将它的塔楼凿去了,使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成为了令人遗憾的“残疾”。另外,还有一座罗马式宫殿,它有着好几道美丽的圆拱顶门,它其实是朱利安建造的公共澡堂。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几个能够吸引人瞩目的建筑,分别是:贝尔纳修道院、圣热纳维埃夫修道院、索尔朋、圣伯努瓦修道院、结绳派修道院以及奥古斯特教派修道院。这几个修道院不但漂亮中透着庄严,而且壮丽中还透着肃穆。各个学院实际上是修道院和世俗的过渡环节,它们既不像修道院那般古板,也不像民居那么庸俗;它们既不像修道院那样教条,也不像民居那样的杂乱,它们在两者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大学城里还有好几座教堂,它们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坐落在大学城中的这几座教堂与以气氛活泼著称的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在一起显得那么不和谐,不对称。这几座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罗曼式艺术,哥特式艺术,还有两者混合交叉的艺术,很显然它们也是经过多年的累积建成的。这些教堂高踞于其他建筑之上,仿佛在这片巨大的和谐体中,又增添了一种和谐;教堂随时突破繁复重叠的形象,逐渐显示出其尖锐的尖顶世界,只不过这种尖顶有些夸张,但就是这种夸张恰恰象征了教堂的权威。

    大学城位于丘陵地带,东南方突起的巨大圆丘,便是圣热纳维埃夫山。从巴黎圣母院钟楼俯视这里非常有意思:许多弯曲狭长的街道和一大片房子,从圣热纳维埃夫山的山顶向四面八方逐渐延伸,仿佛这些街道和房屋是从山上冲下来一样,一直冲到河边,姿态各异。有的好像要摔倒,有的又好像要回头往上爬,似乎它们都在彼此相互制约,相互依靠。街道上来来往往移动着无数犹如蚂蚁一般的黑点,似乎想要把眼前看到的美景搅乱,那便是从高处看见的熙熙攘攘的密集人群。

    总之,那些不计其数的屋顶、尖塔以及此起彼伏的建筑物,以一种奇怪的样子,扭曲着、割裂着大学城的整体轮廓。从它们散乱的缝隙中,我们甚至可以隐隐约约或者直接就能看到一大段长满青苔的院墙,一座粗壮的圆塔,以及一座堡垒似的城门,那便是菲利浦·奥古斯特时期大肆修建的道院。旁边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再过去一点是一条不知通向何处的马路,路边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房子,可是这里的人烟明显稀少。不过,还是有一些城外郊区是比较大的。首先就是始自小塔的圣维克多镇,小镇里的一座桥梁架在毕埃尔河上。另外那里还有一个教堂,里面有路易六世留下来的墓志铭;教堂的顶部属于八角尖顶,还有四座十一世纪的小钟楼。然后是圣玛索镇。三个教堂和一个修道院就位于那里,也许是年久失修的原因,教堂已经相当的破败。再往远处走,就到达圣雅克镇。树立在十字路口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十字架,是圣雅克镇的一个标志性路标。进入小镇,便能看到圣雅克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教堂,尖形屋顶十分引人注目。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叫做圣玛格洛瓦的教堂,它建于14世纪,据说它的中堂曾经被拿破仑改成草料场,不过这座教堂至今保存得都很完整,非常漂亮。还有田园圣母院,里面有拜占庭式的镶嵌图案。视线继续朝西看,抛弃田野中的夏特娄修道院(它和司法宫建于同一时期),跨过几乎没有行迹的伏维尔废墟,继续向西再次眺望,三个罗曼式尖顶建筑物映入眼帘。圣日尔曼镇尽管地处偏僻,但是发展得相当不错。圣绪皮斯修道院就在这里,这里有着二十几条街道连接南北。从这里还可以看见一个小圆塔和圣日耳曼集市的四面围墙,这是副主教耻辱柱。再过去,稍远的地方是瓦厂,通向民窑的窑厂街,建于小山岗上的磨坊,还有麻风病院。

    看完大学城的风景之后,我们把目光转向右岸的新城。新城的风光迥然不同。新城比大学城大得多,而且也不像大学城那样统一。一眼就可以看出它分为极为清晰的几大块。首先来看东方的这部分城区,这里宫殿林立,一直延伸到河边。四座几乎紧挨着的府邸:如意府、桑斯府、巴伯府、王后行宫。它们占据了从诺南迪艾尔街,至塞勒斯丁修道院的空间。这几座豪华的府邸前面,尽管有着临河的几所暗绿色的破房子,却遮挡不住游人的视线,仍然可以窥见府邸正面可观的角度,宽大的四方形石头窗子,雕刻精美的尖拱形大门,尖脊、轮廓鲜明的围墙。这一群宫殿后面,是神奇的圣波尔府邸,其围墙无边无际,多式多样,向四面八方延伸。有些带有内隔墙,围以栅栏,筑有雉堞,宛如城堡;有些被大树遮蔽,好像查尔特勤修道院。在圣波尔府邸,法兰西国王排场可谓阔绰,他安排了二十二位地位与王太子和勃艮第公爵相差无几的王子以及他们的仆役。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的是,王子的套房不少于十一个房间,从客厅到祈祷室无所不包,更不用说走廊、浴室、蒸气浴室等,更是应有尽有。国王的每位客人还享有专用花园、专用厨房、专用食物储藏室等。还有家禽饲养场,里面还有二十几个作坊,从烧烤到配兑酒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场所,数不胜数。这里比起当时国王的行宫——卢浮宫一点都不逊色,有“城中之城”之称。

    尽管圣波尔府邸被那四座府邸半遮掩着,但依旧是那么恢弘大气、壮观精美。圣波尔府邸还有三个附属的大楼,它们是在查理五世在位时被合并在一处的。大楼和主殿之间有一些精致的彩色玻璃窗和小圆柱的长廊连接。这三座附属建筑分别是王宫、卢浮宫和圣波尔大厦。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间或有参天的橡树,撑起让游人歇息的绿荫;间或有清澈的小溪,闪烁着粼粼波光,其中还能看见天鹅在逍遥地嬉戏;还有很多庭院,就好像是这一群建筑中顽皮而又惹人怜爱的孩子。狮子宫的低矮尖拱,由很多粗短的萨克逊柱子支撑着,被一道道铁栅栏封得严严实实,就好像里面真的关着一只凶猛的狮子一样。浏览完这一切,就可以看见圣玛利亚教堂了,不过,这个教堂确实有点破旧。左边还有巴黎府尹公馆,两侧分别立着四座精致的小塔。中间,最里面的才是圣波尔行宫的真实面貌。它那重叠的大门,从查理五世以后便惨遭厄运,在建筑师手下任意宰割,在小教堂里,在走廊里,还堆砌了墙壁。行宫的两座高塔紧紧贴在一起,高顶的圆锥形顶盖下面雉堞起伏,从远处往这里看,那简直就是一顶别具一格的卷边帽。

    我们的目光继续向远处看,沿着环形宫殿群拾级而上,穿过外层房屋中的深谷(圣安东街在房屋中穿行而过),昂古莱姆府邸(我们只谈主建筑)便映入我们的眼帘。要知道,这可是一座汇集了好几个时代的建筑精华的豪华住宅。原本它是很古老、很旧的,可不知道是哪个自以为天才的建筑师为它打造了一块崭新的补丁,看起来非常不和谐。这座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宫殿,屋顶陡峭,上面还装满了镂花的雨水管,披着铅皮,铅皮上还有很多古怪图案,而这些图案是用闪闪发光的镀金铜做成的。这个屋顶真算得上是新颖、豪华之至,尽管年代久远,但风采依旧迷人。府邸中还有一些粗壮塔楼,不过也因年久失修,看起来就像是马上就要被晒爆的大酒桶,上面已经满是裂纹。后面是个尖细高耸的杜尔内尔宫,它明显要比那些粗壮塔楼好看多了。无论你把视线望向哪里,不管是香博尔还是阿朗博拉,都没有这里有魅力:这里到处都是尖塔、小钟楼、烟囱、螺旋梯,还有那些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镂空灯笼,更有无数的亭台楼阁,真可谓不拘一格、各有千秋,纷纷表达着各自难以言传的美韵。

    在杜尔内尔宫的右边,有一簇黑漆漆的大型炮台,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应有尽有,看起来就好像是一根橡皮筋把它们绑在了一起。还有就是那座主楼上的枪眼,简直比窗户还多。周围还有一架吊桥,但是这个吊桥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摆设,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而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监狱,就在吊桥的对面。众所周知,这里是关押犯人的,一靠近这里,阴森恐惧的感觉就让人不寒而栗。这座巨大建筑的脚下,在炮弹射程之内,埋在两座塔间的便是圣安东门了。
    第(2/3)页